大家關心的故事

《仁安羌戰役》是大家關心的故事。

1942年﹐ 報紙以新聞形式﹐ 告訴讀者﹐孫立人將軍﹐指揮新38師113團﹐ 以僅一千多人的兵力﹐ 在仁安羌打敗七到十倍之眾的敵人﹐ 救出英軍第一師七千多名官兵﹐還有婦人小童和記者。 新聞報導著重鼓舞當時的中國軍民﹐ 提高士氣﹐ 增進中國人的信心﹐ 不是歷史性的著作﹐ 缺乏戰鬥經過、作戰計劃和參戰人員等歷史性的資料。而且這些資料當時是軍事秘密﹐不能揭露。

仁安羌戰役﹐ 救援出一位美國《生活雜誌 (LIFE)》戰地記者 BELDEN 和他的助手﹐這位能操漢語的記者﹐ 在《生活雜誌》報導了孫將軍在仁安羌解救英軍的故事﹐ 他戰場上見到中國兵時﹐ 高呼「中國萬萬歲﹗」引起孫立人母校的注意﹐ 美國政府贈送給他軍官的豐功勛章。

英國史琳姆 (SLIM) 將軍首次見到孫將軍﹐ 看到他對人不卑不亢﹐ 沉著堅定的個性和態度﹐ 就開始佩服和信任他﹐ 把英軍的坦克和砲兵交給他指揮。 當時英國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殖民地官員﹐ 看不起東方人﹐ 把部隊交給中國人去指揮﹐ 是不可思議的轉變。 

解救成功之後﹐ 英國將領們舉報皇室﹐ 請命褒揚孫將軍﹐ 英皇喬治六世﹐ 頒發外國軍人最高的榮譽給孫將軍﹐ 贈送帝國司令勛章。

孫立人將軍指揮仁安羌戰役﹐ 開始享譽世界﹐ 置身於第二次世界名將之列。他使中國人高興﹐ 居住在「次殖民」的國人﹐ 揚眉吐氣﹐ 感到驕傲﹐ 中國人以他為榮。

七十年後﹐ 時過境遷﹐很多中國人知道仁安羌大捷和戰績﹐ 但是對該戰役﹐ 渴望知道詳情﹐ 歷史學家﹐ 找不到戰鬥記錄﹐ 好奇和研究戰史的人﹐ 希望知道更多﹐ 但找不到完善具體的資料﹐ 有了疑問得不到答案﹐ 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臨危﹐ 只顧還手抵抗侵略﹐ 對於歷史和國人的功勛﹐ 沒有能力去照料。後來很多人憑想像寫文章﹐ 今天文獻和網站資料﹐ 眾說紛紜﹐ 大家擔心﹐ 希望尋找歷史真像。

我們2010年到重慶時﹐ 朋友陳星先生介紹我們認識一位青年﹐ 告訴他我們在寫孫立人將軍電影的腳本﹐ 這位青年高興地鼓勵我們說﹕ 「太好了﹐ 孫立人是中國青年人的精神支柱和典範﹐ 因為他是二戰中﹐ 享譽國際的中國將領。」

二十多年來﹐ 許多大陸在新聞界和電視台工作的人、 青年學子、 以及來到美洲的青年﹐ 紛紛以電子信件詢問孫將軍的故事﹐ 他們讀到零星的信息﹐ 已經以孫立人為典範﹐ 希望進一步了解他﹐ 認識他。 這些信件的來往﹐讓我們終日繁忙﹐ 也鼓舞了我們繼續研究和講述孫立人的故事。構思這部電影﹐ 促使我們進一步探究。

香港歷史學者和教師劉偉華先生和他許多同事朋友﹐ 深感中國遠征軍歷史對青年的重要﹐ 做了一份遠征軍歷史教材﹐ 其中包括史料和老兵(包括揭鈞)訪問記錄﹐ 提供給教師在學校使用﹐ 學生對這些歷史感到濃厚的興趣。

二十多年前﹐ 許多參與緬甸戰役的英、美老兵﹐ 紛紛給我來函﹐ 他們告訴我親身經歷﹐ 然而嘆息他們參與的戰爭﹐ 已被忘懷。 在緬甸從事旅遊業的楊安貴先生和 Khaing Tun 女士早年告訴我們﹐ 很多老兵回到緬甸訪問﹐ 老兵們隨著月盈月虧慢慢凋零了﹐ 然而他們的后人﹐ 至今仍然繼續到緬甸﹐ 查看他們先人走過的地方。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史迪威 (Stilwell) 將軍帶了一百多人員﹐ 到達緬甸不久, 史迪威等被敵人追趕逃亡到印度﹐ 然後和孫立人聯合﹐ 帶領中美聯軍﹐ 反攻緬北﹐ 修建史迪威公路和油管﹐ 美國軍事歷史﹐ 認為緬甸是史迪威的戰場﹐ 中國遠征軍﹐ 是他的 X-部隊﹐ 《仁安羌戰役》對美國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我們希望告訴全世界﹐ X-部隊的真面目﹐ 是一支戰無不勝的中國遠征軍。 《仁安羌戰役》是一個起點。

二十世紀初﹐ 殖民地人民覺醒了﹐ 孫逸醫生的革命運動﹐ 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進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努力奮鬥﹐ … 廢除不平等條約﹐ 要擺脫次殖民地的枷鎖。 日本軍閥﹐利用人民的覺醒﹐ 打著「東亞共榮」的招牌﹐ 施行一統天下的戰略﹐ 先侵略中國﹐ 然後發動太平洋戰爭。 仁安羌戰役﹐ 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野心的軍閥﹐ 以這個旗號說服翁山 (General Bogyoke Aung San) 和 緬甸人﹐ 
帶領他們的軍隊進入緬甸﹐ 共同對抗英軍。 仁安羌戰役﹐ 是這些思想潮流的衝突。所以 《仁安羌戰役》除中、美外﹐ 與英國、 日本、 和緬甸的歷史﹐ 息息相關﹐ 鑒古惜今,我們盡力把歷史呈現給觀眾

二十年前﹐ 比利時人 Alain de Frahan 曾經開二戰時期的美國吉普車﹐ 重返緬甸戰場攷察﹐ 看到消息﹐ 我主動和他聯絡。 後來他重遊數次﹐ 他和他的許多朋友﹐ 對這個戰場著迷﹐ 他蒐集到與中國遠征軍有關的紀念品﹐ 會高興地告訴我們﹐ 有時還要我們解釋中文標記等﹐ 所以我們的友誼﹐ 延續至今﹐ 可見對這個戰場有興趣的人﹐不限於參與國的國民。

英國、美國和日本的社會﹐早已忘卻緬甸戰場。《仁安羌戰役》牽涉中、美、英、日和緬甸的人民﹐ 是一個國際性的故事。 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 希望群策群力﹐ 讓它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