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到仁安羌大捷,却不甚了解联军为什么惨败,使得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露骨异域。 原来仁安羌战役前后,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社会民心,指挥系统,都非常复杂。 关于这个战役,已经有了许多报导性的描述,有些写得非常空洞,也有些带有偏见,许多热爱历史的青年,来信催促我抱着历史的态度去仔细探究,我已经探救了很长的时间,除阅读这些描述外,并参考许多详尽的中外文献,包括孙立人的回忆录,史迪威的日记,史迪威副官弗兰克·档(Frank Dorn),和史林姆的著作,和当时在场的人写的书籍,去了解。可惜日本方面,对于侵华和世界大战的文献,仍然很少见到。 孙立人在这次战役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 1942年四月六日,孙立人将军在率领新卅八师到达缅甸腊戍,留下彭克立带领的一个营,保卫机场,然后和李鸿团长带领114团到达被日军炸毁的曼德列,把师的指挥部设在曼德列老皇宫。齐学启副师长,带领112 和113团也向曼德列进军。 四月九日,蒋介石,史迪威和罗卓英等一大群高级官员到达曼德列视察,看到新卅八师对地方的治理和市容的清理,做得很好,乃请孙将军担任曼德列卫戍司令。 那两天,英军统帅亚历山大也和这些高级官员见面,他请求史迪威和蒋介石派遣一个中国师去协防西线。 后来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命令齐副师长带领112团到纳特莫克, 113团到克遥柏当,并说113团就近,负责救援被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印军第一师。 孙将军得知两个团被调到前线后,请求亲自去指挥作战,以免113团轮入困境,而白白牺牲,但是罗卓英不许他前往,也没有说明理由。孙将军违抗命令,连夜赶路,到达克遥柏当,亲临与英军军团长史林姆等联络。史林姆把第七装甲旅和炮兵队交给孙将军指挥。 孙将军详尽的计划,采取奇袭,加上战士训练有数,中华健儿杀敌心切, 在刘放吾团长带领之下,113团解围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英缅军第一师,还有妇人小童和新闻记者。 当时一位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叫捷克.比尔盾 (Jack Belden),冲出重围后见到中国兵,高举起大拇指高呼 “中国万万岁”,而且在生活杂志中也如此报导,在他的书中,用这句欢呼作标题,来描写走出重围的经过。 这场战役让世界认识孙立人的军事将才,让世界敬佩中国军人,也奠定中、美、英联军在缅甸后来的胜利的基础。 仁安羌大捷讓中國人覺得驕傲﹐是歷史光輝的一章﹐有好好研探的必要。仁安羌大捷概述﹐勾畫一個輪廓﹐作為《仁安羌大捷探究》的引子。這是初稿﹐希望熱心歷史人士﹐以及專家學者﹐不吝指教。 |